Back

自己动手编写Wireshark Lua插件解析自定义协议

搞网络的对于 Wireshark 这个抓包工具应该非常熟悉了,在抓包分析的时候非常好用,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 Wireshark 内置了大量的协议解析插件,基本上你叫得上来的协议,Wireshark都能给你解析出来。

但是啥事儿都有个万一,特别是像我们这种搞网络协议开发、修改的,经常就会遇到各种奇葩的网络协议,或者是自己拍脑瓜设计出来的网络协议,在调试的时候Wireshark不能正确解析,一个字节一个字节对着查那可真是看得眼都要瞎了。

最近就遇上这么一个协议,其实也算不上协议,就是 Ethernet in UDP的封装: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,需要将某个网口接收到的以太网数据帧,全部打包到UDP当中,作为UDP的PayLoad去解析。比较麻烦的就是,还非要把UDP PayLoad的前两个字节设置成自己的两个特殊字段,从第三个字段开始才是以太网数据帧。

因为要开发相应的程序,需要反复调试对比,所以肯定就得动用Wireshark去分析,但是Wireshark又默认不支持这样的协议,所以对比起来很麻烦。网上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,发现可以用C去写插件,然后编译成链接库给Wireshark用,但是尝试了一会儿之后,发现实在是太麻烦了,编译环境搞了半天都搞不定。遂弃之,研究使用Lua脚本语言进行解析。

0x01 基础知识

Lua是一种轻量级的脚本语言,解释执行,不需要编译器之类的。 Lua的基本语法可以参考 官网 或者 菜鸟教程。 Wireshark内置了对Lua脚本的支持,可以直接编写Lua脚本,无需配置额外的环境,使用起来还是非常方便的。 [Wireshark Developer’s Guide]里的第10章和第11章都是关于Lua支持的文档,有需要的话可以详细查阅。

使用Lua编写Wireshark协议解析插件,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概念:

  1. Dissector,中文直译是解剖器,就是用来解析包的类,我们最终要编写的,也是一个Dissector。
  2. DissectorTable,解析器表是Wireshark中解析器的组织形式,是某一种协议的子解析器的一个列表,其作用是把所有的解析器组织成一种树状结构,便于Wireshark在解析包的时候自动选择对应的解析器。例如TCP协议的子解析器 http, smtp, sip等都被加在了"tcp.port"这个解析器表中,可以根据抓到的包的不同的tcp端口号,自动选择对应的解析器。

0x02 一个例子

我们先来看一下上面说的那个封装格式的脚本例子:(--后面的是注释)

do
    --协议名称为DT,在Packet Details窗格显示为Nselab.Zachary DT
    local p_DT = Proto("DT","Nselab.Zachary DT")
    --协议的各个字段
    local f_identifier = ProtoField.uint8("DT.identifier","Identifier", base.HEX)
    --这里的base是显示的时候的进制,详细可参考https://www.wireshark.org/docs/wsdg_html_chunked/lua_module_Proto.html#lua_class_ProtoField
    local f_speed = ProtoField.uint8("DT.speed", "Speed", base.HEX)

    --这里把DT协议的全部字段都加到p_DT这个变量的fields字段里
    p_DT.fields = {f_identifier, f_speed}
    
    --这里是获取data这个解析器
    local data_dis = Dissector.get("data")
    
    local function DT_dissector(buf,pkt,root)
        local buf_len = buf:len();
        --先检查报文长度,太短的不是我的协议
        if buf_len < 16 then return false end

        --验证一下identifier这个字段是不是0x12,如果不是的话,认为不是我要解析的packet
        local v_identifier = buf(0, 1)
        if (v_identifier:uint() ~= 0x12)
        then return false end

        --取出其他字段的值
        local v_speed = buf(1, 1)
        
        --现在知道是我的协议了,放心大胆添加Packet Details
        local t = root:add(p_DT,buf)
        --在Packet List窗格的Protocol列可以展示出协议的名称
        pkt.cols.protocol = "DT"
        --这里是把对应的字段的值填写正确,只有t:add过的才会显示在Packet Details信息里. 所以在之前定义fields的时候要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都写上,但是实际解析的时候,如果某些字段没出现,就不要在这里add
        t:add(f_identifier,v_identifier)
        t:add(f_speed,v_speed)
        
        return true
    end
    
    --这段代码是目的Packet符合条件时,被Wireshark自动调用的,是p_DT的成员方法
    function p_DT.dissector(buf,pkt,root) 
        if DT_dissector(buf,pkt,root) then
            --valid DT diagram
        else
            --data这个dissector几乎是必不可少的;当发现不是我的协议时,就应该调用data
            data_dis:call(buf,pkt,root)
        end
    end
    
    local udp_encap_table = DissectorTable.get("udp.port")
    --因为我们的DT协议的接受端口肯定是50002,所以这里只需要添加到"udp.port"这个DissectorTable里,并且指定值为50002即可。
    udp_encap_table:add(50002, p_DT)
end

将其保存为 packet-dt.lua 文件 上面这段代码已经看起来非常清楚了,如果是解析一般的自定义协议,上边的代码基本上够用了。

0x03 Lua插件的启用 想要启用Lua插件,首先要确认你的Wireshark版本是支持Lua的(Windows版本默认应该都是启用支持了的)。可以通过【帮助】-【关于】窗口确认:

lua支持.png
lua支持.png

如果是这种With Lua的,应该就是可以的了。

然后去文件夹选项卡,找到Global Configuration文件夹的位置:

global-configuration.png
global-configuration.png

在这个文件夹里找到init.lua文件,使用文本文件编辑器打开它,在文件的最后添加:

dofile("c:\\path\\to\\packet-dt.lua")

填写好正确的packet-dt.lua所在的位置,保存文件就可以了。 然后重新启动Wireshark或者点击【分析】-【重新载入Lua插件】,就可以启用你自己的lua插件了。

0x04 测试与调试

测试的话,直接抓包就可以看到对应的包的协议列变成了DT,并且Packet详情窗口里可以看到对应的协议行了。 如果出现问题,Wireshark会直接在对应位置报错,按照报错信息修改packet-dt.lua文件,保存后重新载入Lua插件就可以。

0x05 高级一点的玩法

虽然我们实现了基本的包解析功能,但是其实我之前说过,我们的UDP的PayLoad里封装的其实是以太网包,能不能让Wireshark在我们的插件执行完之后,继续按照以太网格式解析其他部分呢?肯定是可以的。

这里,我们只需要重新构造一下需要继续解析的数据,然后获取出一个以太网解析器就可以继续做下去了:

        local raw_data = buf(2, buf:len() - 2)
        Dissector.get("eth_maybefcs"):call(raw_data:tvb(), pkt, root)

把这段添加在刚才的 t:add(f_speed, v_speed)之后,就可以了。 这里要注意两点,第一点是获取的解析器名称应该是 eth_maybefcs,这个坑了我很久,因为DissectorTable里写的也是eth,但是提示找不到。网上查了很久之后才发现应该用这个名字去获取,意思是可能带有fcs的eth帧。。。

第二点是raw_data需要调用一下tvb()函数,不然会提示你这个是userdata,不能使用。tvb的全称应该是Testy Virtual Buffer,用来存储Packet buffer的,要处理必须先转成这个。

这样你测试的时候,就可以看到,Packet Details窗口里的"Nselab.Zachary DT"栏的下面,又出现了Ethernet、IP等,这就是内部的数据解析出来的结果。

当然,你也会发现列表的协议栏又被改成了ARP、ICMP等内部协议的名称了,这是因为调用eth_maybefcs解析器的时候,这些解析器又会给协议栏赋值,覆盖掉我们之前写的DT。为了和其他的区分,我们还可以玩得更骚气一点,在上面的代码之后加上:

        pkt.cols.protocol:append("-DT")
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管协议栏被改成了啥,我都在后面加上-DT,这样ARP、ICMP等就会变成 ARP-DTICMP-DT了,一眼就可以跟那些平淡无奇的ARP和ICMP区分出来。

0x06 结束语

总的来说,使用Lua来编写Wireshark的协议解析插件还是比较简单的,相对于使用C语言,配置、开发、调试应该都方便了不少。当然,如果要详细开发,肯定还是要多看看官方的开发文档:Wireshark Developer’s Guide.